汨罗弼时刘庆红:脱贫的滋味是“辣条”的滋味
刘庆红在扶贫车间给辣条打包
扶贫车间忙碌的工人
刘庆红从扶贫车间下班后去接孩子放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5日讯(通讯员 张为 胡清)4月28日下午5点20分,湖南国湘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刘庆红骑着自己的电动车下班了。约11分钟后,她就能够接上读初一的小儿子,一起回到家中和父母吃上一顿香喷喷的晚餐。而这个如今已成为日常的温馨画面,还是去年在外打工的她不可想象的。
刘庆红的丈夫年轻时遭遇车祸身患残疾,被列为弼时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多年来刘庆红一直在长沙食品厂辗转打工赚钱。但受今年疫情影响,她没能及时返城复工。好在没愁多久,她就在家门口新添的一个扶贫车间找到了一样的好工作。
“在这里上班,可以照顾孩子还有老人,拿三千多块钱一个月,补贴家用还是够了,是吧?”通过包装辣条,每个月就能拿到不逊色于外地打工的工资,刘庆红心里很满足。
近年来,汨罗市立足本地实际,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有力途径,采取“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高质量就业。弼时镇的刘庆红就是其中一位通过制作辣条品尝到脱贫滋味的贫困户。
在湖南国湘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还有40余名和刘庆红一样的贫困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在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辣条装袋、打包等操作。一包包新鲜出炉的美味辣条从她们手中销往全国,一份份脱贫的希望也从她们手中落在了心坎上。
喜滋滋的刘庆红也无意中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大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家里也刚买了车,今年她家就可以实现脱贫了!
作为一家返乡投资的食品企业,湖南国湘食品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经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规模和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近年来,为配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国湘食品通过打造帮扶种养示范基地和扶贫车间,进一步帮助政府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车间共吸纳弼时镇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就在当天上午,扶贫车间还联合汨罗市人社部门及当地镇政府,举行了一场针对汨罗贫困户的专场招聘会。
“我们准备打造100人的扶贫车间,今天签约的有意向(工人)的有86人,希望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湖南国湘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柱表示。